书架
红楼之庶子风流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七百六十九章 终章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不断的去完善。这应该也是新党的核心原则!

不过太傅想再过三年就致仕,倒是可以……这二年来,太傅一天休息不满三个时辰,这般劳累程度,只一年功夫不到,太傅须发皆白,太傅这是以性命心血在操持国事,孤实不心忍。如今国事渐稳,太傅不可再如此操劳。孤非阿斗,怎好让太傅步诸葛孔明之后尘?”

赵青山好一阵感激涕零后,于养心殿内气氛微妙间,贾琮又对柴梁道:“柴少傅之才,孤深知之。早于宁则臣为内阁元辅时,就曾于先帝据理力争过,言少傅有定国安邦之才。少傅先治河道之患,又平息齐鲁之乱,有大功于社稷。孤知道,这份折子初衷必出于少傅之手,少傅目光之长远,也为孤所钦佩。少傅还甘愿远赴安南,为国定边,孤心甚慰。只是少傅,路总要一步一步走。这条道路,过去几千年也没人这般走过,谁都不知道前路会如何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孤自然也明白少傅心意,许是担心孤有个闪失,亦或是,担心孤志得意满后,变的昏聩糊涂起来,譬如李隆基?前者嘛,孤会提前拟好遗旨,就放在含元殿孤所书的正大光明匾后。若果真天意不测,后事即可按遗旨行事……”

赵青山等人闻言,脸都青了。

若让外人知道他们逼得贾琮议论身后事,别说旁人,太后就能活活扒下他们的好皮!

柴梁也跪地叩首道:“臣,得遇明君如殿下,乃天赐十世之福也。焉敢妄念君父之吉凶,唯一所恐惧不能眠者,唯天妒英才四字……”

“天妒英才……”

贾琮呵呵一笑,叫起后没有多言此事,又道:“至于志得意满后,变的昏聩糊涂……孤以为,至少二十年内,还不至于到这一步。而在这二十年间,国朝政务,多交由内阁处置。孤唯一所需要操心的,便是不断的来修整完善国朝立国之制度。这方面,孤也需要太傅、少傅还有诸位内阁大臣的帮助。不过这些事,要等太傅、少傅还有诸臣致仕后,再细细讨论。官员致仕后,虽不得再干预朝政,但帮孤想想法子,出谋划策,还是应允的。而实际上,这个制度的完善,如何保证君权、相权的平衡,如何保证权力不失衡,至关重要!太傅,致仕之后,仍有千钧重担要挑。所以,太傅还是要保养好身子骨呢。”

赵青山等都没想到,贾琮会将事情看的这般通透,也早都做好了打算,皆敬服不已。

他们自然不知道,贾琮真正的打算,是在这二十年内,大肆繁衍血脉。

不止天家血脉,还有民间人口。

外面的世界太庞大,如今大乾虽丁口过亿,为当世第一人口大国,但仍旧远远不足。

随着玉米、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北方的大力推广,以及安南、暹罗等一年三熟的产粮大省的归复,几千年来制约百姓繁衍的粮食问题,将会被彻底解决。

最多二十年,大乾以亿为基数的人口,将会发生爆发式的增长。

而到那时,他儿子的数量,多半也会远超现在。

贾琮自信,在他有生之年,会建立起一个强大不灭的大中华联邦。

只是这等话,却不必告诉赵青山、柴梁等人。

纵然柴梁之才可定国安邦,但他的目光,也看不透历史的长河,也不可能从华夏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的循环桎梏中跳出来。

所以,他们只需要当好一个执行者。

而不该以他们的历史目光,去挑衅他的战略布局。

太有才干的人,总是不安分……

……

自养心殿出来后,内阁诸臣回到了养心殿。

气氛,不算太好,但也不算太坏。

林清河叹道:“殿下之志,犹如九天皓月,又如煌煌大日,实非吾等所能及也。”

柴梁看他一眼后,同赵青山道:“元辅,务必保重身体!务必保重身体!遇事能规劝殿下者,唯元辅也。仆今日便要去坐镇安南、暹罗。以三年时间,安定二省。唯一所虑者,便是太傅的身子骨……”

以赵青山如今不衰的圣眷,总还能对贾琮有一定的影响。

若他有个闪失,内阁与天家,便只有君臣之义了……

而既然先前在御前开了口,赵青山三年致仕,柴梁去安南坐镇,那君前无戏言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